近日,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发布了《中国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一讯飞智元高校数字化转型创新研究专项课题资助批复通知》,广州应用科技学院计算机学院马利教授领衔申报的《民办应用型大学高质量人工智能通识类数字教材建设研究》项目成功获批立项资助。这一喜讯标志着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获批立项的《大学生就业创新创业能力练习基地建设》课题聚焦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及新质生产力创新创业核心方向,致力于探索AI赋能的“大学生就业创新创业能力练习基地建设”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将着力构建集实训、孵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能力培养平台,旨在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系统性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AI人才培养实践指南与资源体系。
该重大课题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彦昭博士担任负责人。学校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组建了由校长张光宇领衔,校长助理李根珍、学生处处长胡斌、校团委书记郭振、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江凌、副院长王天佐、人工智能与电气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院长解成俊、实践教学促进中心副主任耿晓慧、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顺昌、吴海文、曾令琼等组成的跨部门、跨学科高水平研究团队。课题申报与研究实施工作得到学校科研处、校长办公室、学校综合办等职能部门的有力支持与保障,充分体现了学校对该高级别重大课题的高度重视与资源投入力度。
本课题紧密依托国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及深化产教融合系列政策精神,是响应教育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重要实践。课题组将立足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需求,深入探索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力争为构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贡献实践方案。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联合北京创新研究所组织了本次课题评审。经严格评审,首批立项课题共计47项(含重大课题4项、重点课题14项、一般课题29项),竞争激烈。相关立项通知及名单已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官网发布。该重大课题的实施,将为区域乃至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有力支撑。